IT产品有软件与硬件之分,科学类别也有软硬之分,而谈到科技,就超前而言,人们听到的最多的应该是黑科技。所谓“黑科技”,是在《全金属狂潮》中登场的术语,原意指非人类力量研发,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,引申为以人类现有的世界观无法理解的猎奇物。
而现在,一个新的名词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人注意,那就是“硬科技”。笔者最初听到这个词是一个多月前,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,硬科技创新联盟正式成立。尽管与会者普遍表示对硬科技的定义似乎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,但这一名词并非联盟发起者的原创,在去年的一些与科技相关的报道中,“硬科技”一词已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。
何谓硬科技?或许我们透过VC数据公司CB Insights所推崇的创业公司能够发现一些端倪,例如:Accion Systems公司,开发了针对小型卫星的电力推进系统;OneWeb正在建立一个包含超过640颗卫星的网络,从而向全世界提供宽频互联网接入服务;SpaceX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设计、制造和发射先进的火箭与太空飞船;Bagaveev正在设计和测试3D打印的塞式火箭引擎,可用在发射到近地轨道的微型卫星上,等等。
或许这些外国科技公司太过超前,离我们也太过遥远,那么,在一篇有关大陆和我国台湾地区科技企业的报道中,评论者例举了台湾的大立光电,一家为手机摄像头制造光学品质塑料镜头的企业,其产品在价格和性能方面都没有对手。所有高端手机——不论是iPhone还是售价400美元以上的安卓手机,使用的都是大立光电的镜头。文章称,高精度、高像素塑料摄像头基本上无法进行“逆向工程”。无法仅凭购买一台机器,投入一些塑料颗粒,就生产出完美的球面、轻量化的1600万像素的镜头。应该说,大立光电所拥有的就是硬科技。
而硬科技创新联盟给硬科技下了一个定义,即硬科技是人工智能、基因技术、航空航天、脑科学、新材料等经过长期投入积累的高门槛技术。用中科创新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的话说,就是“硬科技具有非常高的门槛,可能国内只有一两家企业能做”。
回顾人类漫长的历史,有趣的是,从石器时代,到青铜时代,再到铁器时代,其标志物都是坚硬的。而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,同样堪称硬科技。通用公司的成立,代表着电气化时代的开端,通用也是硬科技的代表;从英特尔的微处理器,到苹果个人电脑,全部都是硬科技;而微软公司的出现,实际上是软件繁荣的开始;互联网的兴起诞生了思科、谷歌和我们的BAT,它们生存发展的基础全部是硬科技。不难预见,下一波硬科技,则是人工智能、芯片、基因技术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量子计算等。
我们在提创新,创新有很多种,但科技创新才是根本,模式创新、商业创新都很好,只有科技创新才是推动中国进步的最终动力,而且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。麦肯锡把中国的创新分为四种,在以客户为中心驱动的创新和以效率为驱动的创新上,我们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,但是在以工程技术和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创新上,我们离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。因此,未来,我们更应将工程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中国创新努力的重点方向。
过去5年小米发展得非常迅速,但缺乏核心技术储备的小米,无法卖到欧洲和美国等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的国家;而华为则积累了大量的专利,产品可以出口到欧洲和美国,小米只能在印度卖。今年,华为开始向苹果收取专利费了,这是华为长期在硬科技上投入的结果。不仅如此,缺乏技术在生产中也会受制于人,华为海思芯片前10年都亏损,但是今年华为的海思芯片出货量可以达到1亿颗,而小米的手机芯片是高通的,由于最新的芯片散热比较大,而且供货又不能优先保证小米,结果芯片成为小米生产的瓶颈。
IDC的数据显示,智能手机厂商魅族近年来增长迅速,成为我国第八大智能手机制造商,2015年的移动设备出货量为2482万部。不过,高通公司日前向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知识产权法院递交了17项最新指控,起诉魅族科技侵犯了其持有的3G及4G无线通信标准等相关智能手机专利。这既非高通基于专利技术对中国企业提起诉讼的开始,同样,这也不会是结束。
这就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工程创新和科技创新的“硬”道理。
推荐访问:硬科技创新大会